谷类作物
发布时间:
2024-11-18 03:42:27 阅读量: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会议指出谷类作物,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认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既能够保证粮食供给,也能提高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大农业最重要的保障。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农业粮食,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董事长周伦理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食物观强调的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食物供给问题。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耕地种植,而是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生产方式,以及食物的储存、加工、流通等环节。其核心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食物需求。
“大农业观则侧重于从供给端出发,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质量。这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周伦理说。
汪三贵表示,很多人狭义地理解农业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实际上农㊣业的涵盖范围㊣是很广的。农业的核心是保障㊣粮食安全,只要满足人的食㊣物需要、能提供营养的,都可以算作农业。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生产粮食的途径越多,粮食安全保障就越高。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就是在多角度扩㊣展粮✅食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汪三贵还提到,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更高,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实际上,谷物类粮食消费是下降的,但其他的食品消费会增加。在保证基本口粮需求以外,要下更多的力气去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反过来,多元化供㊣给✅增加以后,谷物需求量减小,对耕地的压力也会减小。
此次国常会还提㊣到,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等。
汪三贵认为,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发,既能够保证粮食供给,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地方并不适宜粮食生产,可能生产其他的东西产量更高,经济价值也更高。比如,山坡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一般,但更适宜种植水果,水果也是大食物观中食物的一部分;有些地方适合养鱼,产量很高,鱼同样是能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周伦理表示,实施大食物观和大农业观,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汪三贵同样提到,农业科技创新是大农业最重要的保障。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未来食品供给会更依靠科技进步。并且这种科技进步必须是因地制宜的,不局限在粮食作物上,而是所有提供食品的农业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比如,山区的一些特色产品,非常依赖新型品种培育、适宜的耕作机械来支持农民的小规模特色农业发展。(记者 付垚 实习记者 刘亚洲)
关键词: 农业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