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
发布时间:
2025-04-01 04:40:01 阅读量:
庐剧,是安徽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流行于江淮之间的广大地区和长江两岸及大别山区的部分地区,拥有众多的观众。庐剧原名“倒七戏”,也有人称它为“小捣戏”□□、“稻季戏”。由于这些名称㊣的㊣含义不明,而它流行的中心地区是在皖中一带,古时皖中又属庐州府所辖,故于1955年改称“庐剧”(注:1955年7月1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合肥地区“倒七戏”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起源年代,无法查考。根据一些庐剧老艺人搭班唱戏的时间推算,约在一百六□□□□、七十年前即已形成职业性的庐剧班社。如已故的老艺人费业发说,他父亲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搭班唱“倒七戏”。从我国戏剧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剧种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从自娱到组织职业性演出的历史过程,这中间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庐剧形成较完整的戏剧艺术形式的时间,当在二百年前。
庐剧是在大别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接受湖北花鼓戏(注:湖北楚剧有“湖北花鼓戏”之称,另有鄂东东路花鼓戏同属大别山区域)的影响而形成的。大别山一㊣带有着丰富多彩的山歌□□□□、民歌□□□、采茶歌□□、锣鼓书(又称“门歌”)□□□、“挑花篮”□□、“玩旱船”□□、“玩龙灯”□□□、“舞狮子”等民间歌舞✅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为庐剧的形成准备了主观条件。霍山□□□□、金寨一带接近湖北,湖北的花鼓戏艺人常常到金寨□□□、霍山一带演唱(注:1962年03月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一处编《全国戏曲剧种资料 初稿》:霍山采茶戏)。他们演唱的剧目㊣为当地人民所㊣喜爱□□、接受,再掺以自己的语言和民歌,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便成为带有戏曲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这些又为庐剧的形成准备了客观条件。
庐剧的形成过程比较长。从三小戏到生□□□□、丑□□□□、净□□、旦各类角色齐备,从“唱”故事到“演”故事,从专✅演表㊣现农民□□、手工业者生活的小戏,到表演反映家庭伦理和宫廷生活内容的大戏,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表现在演出组合上㊣便是从自娱到半职业性班社,再到职业性班社。表现在演出范围上便是从农村到小镇,再进入城市。
庐剧在初步形成以后,便由皖西向㊣皖中,也就是从✅金寨□□□□、霍山□□□、六安一带,逐步向芜湖□□□、和县□□□□、定远□□□、全椒✅一带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庐剧和一些地方剧种及兄弟艺术剧种相遇,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流行于阜南县一㊣带的“嗨子戏”应急物资□□、淮河一带的“端公调”□□、皖南地区的“花鼓戏”,都给庐剧提供了许多剧目和唱腔。庐剧还曾与徽剧和京剧班社合班演出(分别称为“四平带折班”和“乱弹班”)。这除使庐剧接受了更为完整的唱腔艺术和剧目以外,还使庐剧得以藉此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地位和影响。
庐剧起始的演唱者主要是一些爱好文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绝大部分是帮工。他们学会了某段故事的演唱,再加以自己的创造,编成为新的演唱故事,在劳动时自吟自唱,作为消遣。晚上不作活时,大家也爱聚拢了听他们演唱,这些人便逐渐在群众中有了名气。到了后来,每逢秋冬农闲,他们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便三三五五的聚集起来,敲锣打鼓,以地作台,作广场㊣性的演出。这样,便使庐剧由清唱逐渐地走向了舞台演唱。这种演唱活动,多是在农忙以后进行的,所以是半职业性的。这种半职业性的演出(收取报酬)和不收报酬的自娱性质的演唱活动,是同时存在□□□、交叉进行的,这一阶段在庐剧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长的时间。
在半职业性的演出活动中,庐剧逐渐积蓄起了它的剧目和表演技巧,在艺术上日益成熟起来。等到它在艺术上足以应付正常性演出,同时在收入上也已较之农业和手工业有接近或超过的时候,那些自发✅爱好而又能演唱的“艺人”便开始集中起来,组成六□□□□、七人或七□□□、八人的班子,到处流动演唱(也有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了一个地区生活困难,一些人组成演唱班子到无灾害地区演出)。这样,庐剧便进入了全职业性演出和出现职业性班社的阶段。
那时一个演唱单位最多不超过十个人。庐剧艺人有一句行话,叫“七忙八不忙,十人跑满堂”。意思是说有了八个人的班子,在演唱时就不忙了。一般武场只要三个人就能应付;同场的演员,最多不超过五人。当然,演唱的都是场面比较小的剧目。
庐剧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多是在农村或边远的集镇上演出。演出方式除了“唱地摊”以外,比较高级的是竖几根木桩,放几块木板,搭成一座临时的舞台。有时限于物质条件,便以几张大桌子或牛车拼凑;晚上将簸箕悬挂起来,点上几盏油灯,敲起锣鼓,招徕观众。这种较为“大型”的演出,多是在赶“庙会”□□、“赌市”时上演。
庐剧在旧社会是被✅禁演的。清朝和政府都有“淫唱倒七,窝藏匪类,按律治罪”的告示。那时,有些艺人被抓去游街□□、坐牢□□□、顶芦席枷□□□、绑在木桩上晒太阳。有的老艺人脸被针刺破多处,然后用蓝靛(一种草质的染料)揉进去,使脸变得紫斑累累,无法再上台演出。由于这种政治迫害的缘故,所以庐剧迟迟未能进入城市。
最早进入城市的庐剧艺人是董少轩□□、李凤山□□□、龙国成等人。董少轩先在芜湖市的小花园(游艺集中地)摆地摊演出,后李凤山□□□□、龙国成等人也先后到了芜湖。他们的演出受到芜湖✅市民的欢迎,演出规模逐渐扩大,山清唱慢慢发展到穿服装,有打击乐器伴奏。不久,为当局禁演,只好转入乡下。演唱了一个时期,又被集镇上的警察局捉去,烧毁了衣箱,没办法只好将班子解散。此后,他们分别或去上海,或到南京,但都难以维持演出和生计。只好又先后回到芜湖□□□、无为一带,在农村流动串演。直到抗日战争前后,芜湖的董少轩□□□、龙国成□□□、王业明□□、李凤山□□、李凤英,合肥㊣的王本银□□□、丁玉兰□□□□、费业发□□□、杨春和,淮南的朱少山□□□□、王明道等才先后正式进入中□□□、小城市,但流动性还是十分大的。
解放前夕,中□□□、小城市和山乡集镇,有很多职业性庐剧班社,这些班社大都是以主要演员的姓氏命名的,如董少轩㊣的班子就叫“董家班子”,再如“李凤山班”□□□、“龙家班”等等,这些班社时合时散,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
庐剧比较知名的演员,西路(注:西路即✅上路,以六安霍山为中心,霍山采茶戏)有张金柱□□、戴志生,中路(注:中路,以合肥□□□、巢县为中心,合肥倒七戏)有王本银□□□□、丁玉兰,东路(注东路即下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芜湖花鼓戏)有董少轩□□、李凤山□□□、王业明等人。
庐剧这朵艺术之花,虽然✅为本省劳动人民所喜爱,可是在旧社会里,却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象山花野草一样,受到的摧残。尽管如此,由于她有肥沃㊣的土壤,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庐剧逐渐发展壮大,全省先后成立了三十多个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庐剧团,拥有演□□□、职员工㊣一千余人。庐剧艺术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挖掘记录了传统剧目三百多个,整理□□□、改编□□□、出版□□□□、演出了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或较好剧目。《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同时,还培养了大批庐剧演员,使庐剧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祖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里,庐剧,正放出它独特的光✅彩。
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剧情简介. 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 1980.05.
注:因其主要流行地域属于安徽古庐州府(明朝)境管辖区内,故1955年7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庐剧。安徽庐剧(西路六安霍山采茶戏□□□□、中路合肥倒七戏□□□、东路芜湖花鼓戏)□□□、黄梅戏(黄梅调)□□□、皖南花鼓戏大量剧目移植□□□、复制□□、改编来自湖北楚剧(又名黄陂□□□、黄孝花鼓戏,安徽称为湖北花鼓戏)【含鄂东东路花鼓戏(二高腔)和黄梅采茶戏(安徽称为黄梅调又称黄梅戏)】的剧目
12集:借罗衣,花园扎抢,闯山,下桃棚,挑牙虫,打砂锅,点大麦,永乐观灯,闹松林,小辕门,站花墙,童老三怕老婆,换龙,放鹦哥,打桑,闹学,闹金价,王凤赶驴,荒草山,郭华买胭脂,真假难辨,湘子度妻,摸纸牌,打窑。
14集:二隔帘,赵匡胤算命,一两漆,逃水荒,王婆骂鸡,张堂抢亲,王兰英祭㊣灵,天花板,双摇会,求子,看相,三兰桥,贾自成嫖㊣院,柏瞎子观灯,游春,东回,鱼周配,小补缸,韩信算命,吊山,坐楼,刺惜。
15集:打芦花,讨学钱,三家店,打烟灯,送京娘,打围屏,五台会兄,忠孝全,金水桥,打面缸,打补丁,三结义,滚鼓山,高平关,打五扇,铁弓缘,打灶,打长工,胡狄骂㊣阎罗。
关键词: 军粮试吃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