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副产品
发布时间:
2025-03-20 05:34:04 阅读量:
连日来,有许多读者来电咨询本报于11月28日刊发的《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正式投产》一文相✅关内容,对此,本期编辑专题就读者关心的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饮食消费习惯的馒头□□□□、大米等主食产品,以及马铃薯主粮化等信息,为广大读者释疑。 前不久,在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宣布:中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建成投产。 “土豆米”,是一种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把新鲜土豆转化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专家介绍,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望让产量巨大的土豆成为更多中国人的主食,助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这条生产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带领团队历时5年多研发的最新成果,聚焦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的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实现薯类杂粮主食化,以及加工技术的产业化。 土豆的学名为“马铃薯”,别称“洋芋”,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 巧家县马树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邓勇介绍,淀粉㊣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由连接在一起的长链糖分子组成。“土豆米”加工技术改变了土豆淀粉链的构型,让土豆口感更佳,兼具美味和营养。 “‘土豆米’加工技术将新鲜土豆㊣变成可长期低成本㊣储存的新形态。”邓勇说,“土豆米”的加工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已经熟化,无需洗米浸泡,和普通大米一样可用电饭煲烹煮,所需的水量和时间均远少于煮白米饭所需。 此次“土豆米”生产线在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产。公司总经理李昱霖说:“经初步测算,用2.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土豆米’。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 邓✅勇认为,“土豆米”有望推动山地马铃薯种植进一步发展,还将带动其他杂粮的种植与深加工,打通山地农业全产业链。另外,马铃薯在中国大部分区域都可种植,“土豆米”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化□□□、可复制的特点什么是农副产品,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让科技创新赋能地区产业发展。 目前,当地正在进行首批“土豆米”产品的区域销售测试。根据市场反馈,该产品颇受中老年人群体青睐。 吴奇表示,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可以解决马铃薯无法长时间储存和口感不容易被部分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充分利用马铃薯不挑地方□□□、亩产高的优点。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专家表示,云南的这条“土豆米”生产线,是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探索,也是昭通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全新案例。 邓勇说,“土豆米”加工技术突破了向耕地要㊣粮食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的转变,有望更好推动“粗粮变细粮□□□□、辅粮变主粮”。 近日,记者从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获悉,耗时12年繁育而成的新薯种“希森77号”正式发布,国内首创的马铃薯生浆馒头也同期试㊣制成功。 据了解,马铃薯生浆馒头由50%鲜薯生浆和50%小麦面粉制作而成,因不需要额外添水,相较于马铃薯全粉馒头,其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今年4月,马铃薯生浆馒头加工项目启动建设,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达产后,计划年产4000万个马铃薯馒头,消耗马铃薯150万㊣公斤,折合节约小麦粉约50万公斤。 在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基地,记者看到组培车间内一排排脱毒马铃薯种苗摆放整齐□□□、绿意盎然,工作人员介绍:“马铃薯一般在种植三代后就会出现品种退化或病毒感染,造成植株变矮□□□□、薯块变小□□、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依靠遗传性状最稳定的‘原原种’扩繁良种进行种✅植,可以避免因品种退化或病虫害造成损失。” 此次发布的新品种“希森77号”为中早熟鲜食□□□、薯条加工兼用型品种,株型直立,主茎数2至3个,生长势较强。块茎椭圆形,黄皮浅黄肉,芽眼浅。干物质含量21.6%—24.0%,适宜薯条及全粉加工,产量潜力较高。适宜在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北方一季作区和山东等中原二季作区种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践行大食物观,农业现代化底气十足。 今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大豆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油料连续6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全年肉蛋奶□□、蔬菜□□□、水产品产量再创新高,市场供应㊣充足。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总产量超过42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5%以上。森林草原食物开发潜力不断释放,预计森林食物资源达到2亿吨左右,人工饲草产量超过1亿吨。一项项耀眼成绩,汇聚成了践行大食物观的高分㊣答卷。 规✅划㊣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政策支撑。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围绕科学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资源及发展设施农业,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规划或指导性意见,指导各地有序开发各类国土资源。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技术支撑。种业是农业科技皇冠的一颗明珠,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3.2%。近年来,我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通过建设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国家种质资源库,抢救㊣性保护濒危作物资源和畜禽地方品种,国产白羽肉鸡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南美白对虾市场占有率超过35%。此外,支持设施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所需农机装备研发,设施电动旋耕机□□、设施叶菜收获机等一批整机装备相继实现产业化应用。 “目前,各地各部门积极践行大农业观马铃薯图片□□□、大食物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推进多元化食物开发。”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词: 豆科覆盖作物